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昙花一现的皖北茶务讲习所(上)

      昙花一现的皖北茶务讲习所(上)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安徽省最早的茶务讲习机关开办于民国时期的1918年,即设于皖南屯溪的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相对于江苏、湖北、四川等茶产区,我省在全国应属较迟开办茶务讲习所的省份。近来笔者在耙梳相关史料时发现,其实早在清末的1910年,我省就曾在皖西地区开设茶务讲习所,当时定名为皖北茶务讲习所。该所组建之初,曾积极开展茶区调研,并自行设厂试制示范,劝导皖西商农改制外销红绿茶,继而在皖西麻埠选址建校,招考学生,开课讲习。后因辛亥事起,政权更替,兵连祸结,开办不久的皖北茶务讲习所也因之停废,渐渐被湮灭在历史烟云中。据笔者目力所及,对皖北茶务讲习所这段历史的研究,学界尚无专文论述,遂不揣谫陋,根据所发现的相关史料,钩沉一百多年前那昙花一现的曾经,以就教于方家。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对茶有一段经典论述而被后世广为传颂:“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

       安徽作为我国著名的茶产区,产茶区域涵盖大江南北,产量巨大。按当时习惯,“江北所产者,统名曰北茶;江南所产者,统名曰南茶。皖北六霍之绿茶,名振国内;皖南秋祁之红茶,驰誉海外。所谓徽六名茶,由来已久矣。”[1]清咸同年间开征茶厘,就曾在六安麻埠设立皖北茶厘总局,与设在大通(后迁至屯溪)的皖南茶厘总局,统征全省茶厘。

       可见,“皖北茶”实指“皖西茶”。

       上世纪30年代,安徽省立祁门茶业改良场的张本国先生在家乡皖西进行实地调查后写道:“皖西产茶地域:概言之,为旧六安州之全属及安、庐两府之一部。析而言之,即今六安、霍山、立煌、舒城及英山、潜山、太湖、桐城、庐江等县是也。向对‘皖南’而言,统称‘皖北’,最近依地势之划分,始通称‘皖西’。”[2](立煌即今金寨)根据张先生所言,由“皖北”改称“皖西”是民国后的事了。

       皖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的《茶经》在“八之出”中载全国茶区8道43州郡,就列有皖西的舒州、寿州:“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寿州茶“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3]域内“峰峦特高,云雾特多,清淑之气,朝夕笼罩,实最宜于茶树之发育。以徽州、六安各属,擅天然之优胜,孕特殊之灵草,其同能形成皖省产茶要区,所谓徽六名茶,并驾齐驱而驰名于中外者,良有以也。”[4]和皖南一样,皖西人民对茶业的依赖度很高,是其维系生计的主要来源。“民众无不赖以为生,每年以茶事之盛衰,定生计之舒窘。关系农村经济,影响农民生活,何等重要。”[5]在这重要的产茶地区设立茶务讲习所,开展科学的茶业教育,引导商农进行茶业改良,自然顺理成章。

       综上,当时所称的皖北茶务讲习所实际上设于皖西。

 

[1]《安徽茶业状况调查》,《工商半月刊》第3卷第22期,1931年,第43页

[2]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6期,1934年,第139页

[3]朱自振,沈冬梅编著:《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第13页

[4]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6期,1934年,第140页

[5]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7期,1934年,第201页

【广 隶】

摘自:2019.12《徽茶》【茶闻轶事】栏目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