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夏涛:心无旁骛传安农传统 矢志不渝承学者风范

 

心无旁骛传安农传统  矢志不渝承学者风范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

文 | 李倩 郑博文

 

 

       夏涛,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安徽省委主委,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安徽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先后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会长、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安徽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等职,主持过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14项、发明专利18项;主编教材著作5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在SCI、EI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鉴于对茶叶科技及产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夏涛先后荣获杰出贡献茶人“陆羽奖”“觉农勋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是当今我国颇具影响的茶学专家。

       1979年,17岁的夏涛考入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学习。年轻的他那时不会想到,从此他将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中国的茶产业紧紧地牵连一生。知识、情怀、责任、理想,这几种人生中沉甸甸的要素,共同融汇于一个轻盈而又沉甸甸的“茶”字中,晕染成夏涛数十年生活与事业颇可玩味的丰富底色。

 

 

 

安徽农业大学

 

       夏涛对人才培养极为重视,三十多年来,他将大量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教书育人上,培养出的茶学人才,许多已成为国内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和茶企商界的精英。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科技楼的252房间,是夏涛在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室,这里常年聚集30多名夏涛团队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夏涛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学业上给予指导。在实验中,夏涛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他们要勇于创新、不畏失败。在学生们看来,夏老师不仅专业水平高、有人格魅力,更是他们的人生引路人。

       从2005年开始,时任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的夏涛,带领他的课题组围绕茶树多酚物质的酰基化、糖苷化、聚合反应等展开系统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多酚类物质的合成途径,找到了多酚类主要组分酯型儿茶素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和基因,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合成关键酶的发现,在茶学界尚属首次,解决了困扰茶学界多年的难题,为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茶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等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这一重大发现也奠定了夏涛在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不论工作任务多么繁重,夏涛都坚持经常深入茶区一线,指导茶叶生产,为茶企提供技术服务。作为在安徽成长起来的茶学专家,他多次从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科技战略、质量战略、文化战略等角度,为安徽茶产业发展献良策、出实招,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大力发展茶产业,助力山区脱贫攻坚”等建议屡获省领导批示,对安徽茶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徽茶产业振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受到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调研茶树良种繁育

 

       身为农学博士和农业大学的教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安徽省政协委员以来,夏涛每年都有“农字号”的提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亟待提高精准度”“关于完善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的建议”等,这些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操作性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部委和安徽省相关单位的认可和赞许。

       夏涛说:“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一代又一代茶人始终不忘初心,心无旁骛地走在茶学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这种精神品质,是以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为代表的茶界老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也成了安农大茶业系师生所砥砺追求、坚守的治学态度。作为学者,应该潜心于教书育人,多做些对茶学科和茶产业发展有益的事。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期盼所有的毕业生在回忆校园岁月时,能夸赞自己的老师始终是在用一片真心教书育人,这远比地位、财富来得更珍贵。尤其是在诱惑颇多的当下,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确实不易,但必须要有人去坚守,特别是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教师。”夏涛身上时时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特质:谦逊儒雅的风度是柔的,抱守原则的坚定是刚的;一颗知识分子的良心是软的,一种为人当如何的信念是硬的。

 

        中华茶人:请您谈谈您的求学经历,总结一下您与茶的情缘。

 

       夏涛:1979年我考上大学,距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已经做好了上山下乡的准备,但庆幸我们那代人赶上了好时代。

       改革开放前,我随父母在安徽省滁县沙河集生活。小镇的生活很平淡清净,我的中学生生活也悠闲快乐,平日里学习任务轻,有充足的课余时间玩耍,也看了很多书。每逢周日,不是陪父亲到乡下钓鱼,就是同姐姐一道去山上砍柴拾草。那个年代的学校不怎么上课,经常“开门办学”,要求我们学农、学工。我选择了学电工,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主要是为了中学毕业后好接父亲的班,当一名邮电工人。上学之余,除了帮家里做些家务,我还找机会去“挣钱”,暑期经常到建筑工地干些搬砖和泥的临工活,或者和同学结伴上山捉蜈蚣卖钱。虽说没少吃苦受累,但这些身体力行的事儿却锻炼了我的体力和毅力,还让我靠自己双手挣出了学费和买书的钱。本以为自己就会这样下去,到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邮电局工作。谁知改革开放一夜春风,让我重拾书本,当时全社会对知识都很渴求,我也开始准备高考了。

       事实上,考进后来将对我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安徽农学院,当时却着实是一场“歪打正着”。当初填写高考志愿时,我并不了解茶学专业是做什么的,自己仅仅是受父亲影响,平时喝点茶而已,对茶并无深入了解;倒是由于平日喜爱舞刀弄枪,所以我首选了安徽工学院做志愿。但是,父亲因为工作关系,与文革中下迁至我们镇上办学的安徽农学院滁州分院的一些教职工相识,对茶业系的办学实力有所了解,对系里踏实朴素的学风也非常欣赏,他认为这个行业有深度、有内涵,于是一力把我拉入了安徽农学院茶业系。

       大学时期,我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也不错,心气自然随之增高,一心想着跳出“农门”,不想当“茶农”。1983年大学快毕业时,我没有咨询老师,自己决定报考北京农业大学知名教授阎隆飞的生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成绩虽然可喜,无奈高手如云,结果还是遭遇了滑铁卢。随后虽因成绩优异,被分配留校任教,但心里仍有不甘,不愿一辈子与茶打交道,总想着等服务期满时再考研,脱离农业领域。但阴差阳错地又出现一个转折:1985年,为尽快提升高校师资的教学科研能力,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优势专业组织举办助教进修班,让青年教师在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后,可申请获取硕士学位。安农茶业系当时由陈椽教授领衔申报并成功获准举办“制茶学助教进修班”,面向全国招生,经系领导反复动员,我勉强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不曾想,到进修班毕业时,忽然政策有变,我后期未能如愿拿到研究生学位,内心很是遗憾。当时正值国内高校兴起“出国留学热”,于是我在工作之余潜心复习应考TOFER、GRE,给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发了留学申请函。可就在联系出国手续的关键时刻,受茶季赴湖北恩施指导制作名优茶所累,身体出了问题,不得不痛心放弃出国念想。现在想来,也许留在安农大做茶人,就是我的命运。

 

参与香港茶叶评比工作

 

       从那时开始,我的心终于慢慢沉静了下来,开始思考茶叶行业面临的问题,逐渐认识到专业人才的缺乏、科技力量的薄弱是阻碍茶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也许是一种隐约的使命感,使我开始对茶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认真起来。1994年,系领导发动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和毕业研究生去报考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博士,因时间太紧,毫无准备,我抱着陪考的心态奔赴杭州,没想到的是,凭着当年考研的一点家底,我竟然成为唯一被录取的考生,也就成了学校第一位茶学专业的博士生。我真正扎根茶行业,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我潜心研究茶叶加工及品质化学,通过四年的科研训练和对外交流,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的教学生涯,我一边教学生制茶、品茶,一边研究茶叶、熟知茶叶……可以说,我对茶学的感情,是从当初的抗拒到摇摆不定,再到最后矢志不渝的坚守。

       安农大茶业系有一个好传统:每代人都愿潜心学术,心无旁骛。现在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基础研究也许就源自这种传承,因为潜心学术更能体现安农的茶人精神。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代,可以把自己的所学奉献于茶行业发展。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路上奋进,努力坚守住这块科教阵地。

 

       中华茶人:请您结合近年的工作和研究情况,谈谈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夏涛:受中国传统饮茶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消费茶叶初级产品仍是当今主流饮用方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多样化、便利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因此,茶叶深加工产业仍将成为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西方,喝咖啡、饮袋泡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中国,这种习惯短期很难养成,这是因为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培育需要时间,因而深加工产业短时间内不会对传统茶叶市场、传统茶叶产品形态产生颠覆性影响。基于产品多样化的市场消费趋势,现在茶叶深加工产品基本按照健康功效和产品形态两个维度发展。国际上茶叶深加工产业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是在扎实做好传统茶的同时开始做深加工。在产品形态上,茶饮料目前占比很大,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所以,从丰富市场产品线到真正成型还需要时间。

 

       邻国日本,消费者最早也是饮用茶叶初级产品,但现在日本市场上罐装茶水随处可见,购买、饮用也非常方便,据统计显示,其消费远远超过原叶茶,并被公众广泛接受。总体来看,深加工对行业的贡献,可以总结为“量小价值高”,特别是附加值高,但现在市场缺乏广泛认可度。所以,我认为未来深加工产业迎来成熟期将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中华茶人:茶产业作为三产融合度极高的应用型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请您谈谈茶学教育目前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夏涛:作为食品,茶叶是从茶园到餐桌,三产全覆盖且高度融合,其价值实现既存在于物质层面,也体现在文化层面,这恰恰是茶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最大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茶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多次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茶产业的发展造福了各方百姓,有效带动山区茶农因茶脱贫、以茶致富。三产融合仍是未来茶产业发展方向,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将产业链有机地衔接起来,探索“纵向分工、横向联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茶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性产物。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饮用价值,几千年历久弥新。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叶的诸多健康功效被发掘。未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身心健康的重视,茶叶消费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现阶段,科研人员需要扎扎实实地把中国茶的有益因素挖掘出来,为百姓提供喝得起的健康茶,并以科学的研究结果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喝好茶。

 

给学生授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将为行业进步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学科建设在同类高校专业中是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育种栽培、加工审评、经贸、茶文化、茶健康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学科体系。如今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对茶行业而言,企业需要兼具技术、管理、市场能力的人才。基于行业现状,安农大在茶学人才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拓宽基础方面,布局了生物、食品、管理等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意愿,构建了栽培、加工、营销、茶文化、茶健康等专业模块供学生选择。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多角度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他们毕业后熟悉产业,了解市场提供机会。

       在教学中,学校尽可能地将“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惜投入,创造条件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要到校内基地全流程制作六大茶类,让他们对茶叶建立感性认知,增强对茶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大学三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茶区企业,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实训,内容涵盖栽培、加工、机械、审评、市场、文化等方向,让学生真正了解行业需求;四年级根据学生意愿,结合行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和论文研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实习条件,去年我们申报了农业部的一个茶叶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已设计建造了六条最新茶叶加工线,拥有先进的储运包装、安全检测技术,基地建成后还将面向全行业开放,为茶产业培养急需人才提供培训。我认为,“产学研”结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学科必由之路,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只有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足够扎实,才能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最终开发生产出优质产品。

 

       中华茶人:科技兴茶是未来的方向。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一直围绕茶叶基础领域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请您具体谈谈这些研究的进展,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夏涛:长期以来,安农大茶业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一直做得比较扎实,在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了四大重点研究领域。

       第一个研究领域是茶树生理生态与种质创新。特别是去年发布的茶树基因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不仅对全球同行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数据库,也为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个研究领域是茶树次生代谢与品质化学。这是安农大茶学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近年来在茶树酚类物质、生物碱、茶氨酸、萜类香气等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尤其是对酚类物质的代谢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突破。爱喝茶的人,最爱的是茶叶的“苦涩”对味蕾的冲击以及之后的回甘,这是茶叶里的多酚物质起主要作用,也是茶历经数千年仍畅销不衰的重要原因。多酚占茶叶干物质含量的比重高达30%,多酚积累如此丰富,在植物王国里独此一份。多酚在茶树体内为何合成积累如此多,能不能通过代谢调节其含量高低以达到不同功效,这是茶学界长期关注却一直未能解开的谜题。2005年,我从国外研修回国后,便把多酚物质的代谢和调控选作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十多年来,我的课题组围绕茶树多酚物质的酰基化、糖苷化、聚合反应等展开系统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多酚类物质的合成途径,找到了茶多酚主要组分酯型儿茶素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和基因,特别是发现了酯型儿茶素合成关键酶。由于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我的课题组每年都可获得两至三项国家项目资助,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报告。

 

指导研究生

 

       第三个研究领域是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这是传统行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一环。记得在十几年前,我们去日本静冈的茶叶加工厂参观,很羡慕人家的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偌大的加工厂内仅有三四名技术工人,环境清洁敞亮,加工流水线井然有序,工人只需输入电脑参数就可以一键出茶、进入冷库,最终进入消费流通环节——这是我们不敢想象的。2004年开始,我们的茶学团队率先开展大宗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研发,开创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我们研建的各种名优绿茶和祁门红茶清洁化生产线,改写了传统名优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这项研发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整体提升了我国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奖。长久以来,我国的制茶技术大多停留在作坊式手工或单机作业阶段,不仅技术水平和卫生条件完全达不到茶叶质量安全要求,而且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茶叶清洁化生产线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茶叶加工方式,实现了茶叶不落地,一头进叶、一头出茶,全程自动化控制完成。这样一来,不仅茶叶品质达到标准化,茶叶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而且生产效率比手工制茶提高了几十甚至上百倍。从简单的炒青绿茶到特种茶,连最难制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现在都实现了清洁化自动生产线加工。当然,尽管现在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已经较高,但如何根据不同的叶质实施高精度的加工工艺,实时在线控制茶叶在制品的品质,真正实现智能化加工,仍然是需要未来我们着力攻克的一道难题。

 

指导学生制茶

 

        第四个研究领域是茶的健康功能及作用机制。此领域研究国内起步虽然比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学科也是十多年前将其作为新领域布局才加以重视的,并通过引进国外人才开展深入研究。这个研究领域的成果不断涌现,对提升国内市场茶叶消费,带动中国茶“走出去”具有很好的推动力。民间有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秋天喝乌龙、春天喝花茶的说法,也有根据人的体质不同而选择饮用不同茶类的习惯,但是未经充分研究论证而过分夸大一类茶的特殊功效是不科学的。研究发现,六大茶类对人体都有一些共同的健康功效,只不过由于加工技术差异,引起茶叶内含成分发生了不同变化,致使不同茶类在某些健康功效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引导市场消费时,必须增强宣传的科学性。

 

       中华茶人:中国茶产业目前还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您作为政协委员也始终关注产业发展,请您谈谈中国茶产业未来的方向,并为中国茶的发展提一些建议。

 

      夏涛:尽管中国是世界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但目前中国茶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精、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种“小、散、弱”的局面也导致产业发展受限,在国际市场难以拥有话语权。同时,缺少龙头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也阻碍了产业前进的步伐。近年来,茶叶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是每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应该说,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给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市场压力,必须转变外延发展方式,从高速发展转为适度发展,提升行业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产能过剩是小农经济时代存在的典型问题,但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如果市场影响力足够强,茶叶的消费潜力也很大。消费调查显示,中国有好几亿人平时并不喝茶,只有不断加大宣传普及茶叶文化和健康知识,拓展新兴消费市场,培育年轻消费人群,国内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才能得以释放。

 

参加茶产业发展论坛

 

        据报道,我国每年茶叶库存占当年产量的15%左右,这种现象对现实市场造成很大的挤压,短时期内供过于求的问题很难消除。这个问题我们既要重视,也要克制不必要的恐慌。针对这一现象,一方面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大消费宣传,扩大市场消费能力,同时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拓消费新领域。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如果能在促进内销的同时再扩大出口,相信对缓解供过于求的现象将大有帮助。

        第二,要重视并解决好茶叶品质安全问题。品质安全关乎产业未来,要找出并治愈影响茶叶消费的痛点。在茶树种植管理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让消费者喝得放心。在茶叶加工品质方面,虽然消费者没有过分挑剔,但是还需提高产品品质,特别是加强标准化建设,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第三,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必须形成一批区域性大企业和大品牌,才能打破小农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互相挤压、低价竞争的现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振产业发展信心。企业做大、产品做优、品牌做强,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综上,目前茶产业发展总的形势很好,机遇大于挑战。但如何促进茶产业做优做强,还需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加强市场监督,促进合理竞争。这样,未来的中国茶产业才能平稳、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本文刊载自《中华茶人》第86期)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