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寻找回来的安茶

       祁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其中山场面积295万亩,茶园16万亩。

 

 

       祁门西南地区山高林密,云雾弥漫,降水充沛,温度适宜,自古以来这里多种茶树,茶农植茶经验丰富。且茶园多分部于峡谷山地和河流沿岸洲地,土壤肥沃。尤其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洲地,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如店埠滩一带就有七八十亩连片茶洲,也是采制安茶高品质原叶的茶园之一。

 

 

       安茶是一款奇特的茶,在产地叫软枝茶、六安茶,南洋销区叫徽青、老六安、矮仔荼、笠仔荼、安徽篮茶、普洱亲戚等,官名则称祁门安荼,始创于明末清初,初在京城畅销,《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中均有描述。

 

 

        清光绪以前,即祁红问世之前,安茶在祁门的产区很广,因为当时安茶销路比较好,是主要的外销茶,所以四乡均有生产,尤以西南乡一带为盛。祁红兴起后,安茶产区大为缩小,集中到西南乡的芦溪、溶口一带,尤其是店埠滩等地,平里、祁红、渚口3个乡亦有零星生产,其它地方则不见踪迹。

 

 

       安茶它属于后发酵的紧压茶品,由初制到精制,工艺特殊,手续繁复,采制始于谷雨,精制环节又以白露为重,品味香醇;它贵在陈化,妙在储藏,体验着四季变化,春发夏化秋聚冬眠,匆匆三年,每段光阴都是不可置换的经历;它外装质朴,内装隽永,包装古朴、经济、透气,特色鲜明,科学之余不乏实用,传承当今,既是商家传统,更是文化继承;它可入药、可清饮、可制成药茶,茶性温凉,药效为世人推崇,被奉为“圣茶”,其清甜爽口之感,又像傲骨文人雅士,无杂气,潇洒脱俗,有如竹子般清新和傲直……

 

 

       安茶过去一向经由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转口运销东南亚地区及中东各国,深受那里人们的喜爱。它深受居于热带气候地区的东南亚居民的欢迎,被他们当作茶中之“圣品”,甚至被当作家庭“常备药”,用它来治除百病。如今,祁门安茶经过研究已恢复生产,并组织出口,在东南亚地区重放异彩。

 

 

       安茶专销广东,转售南洋,1988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会上,由于此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荣获特种名茶称号。在粤东颇负盛名,与“徽六名茶”并驾齐驱。其条身紧结匀齐,色泽黑褐尚润,香气浓郁飘逸、泌人心脾,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但是一种上乘的饮品,还是良药,一直以来岭南中医诊方中常用安茶作引,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更是尊它为圣茶。 现代药理分析,发现安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和氨基酸等物质,有解渴清热去火、消瘴避邪、益寿健神、杀菌防腐防癌之功效。1988年、1992年两次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特种茶。近几年来,经过反复研制、改进,品质不断提高,需求量大增,在南方市场上深受欢迎。

 

 

工艺奇特

        祁门安茶是一种后发酵的黑茶,红茶和绿茶的制作方法是不同的。前者首先通过发酵使汁水变红,后者则先通过杀青使汁水保持清绿。而安茶的制作却颇特殊,其原料为山茶,制作时连梗带叶经杀青后,稍加揉捻,进行烘干制成干毛茶,待到每年白露后开始进行安茶的精致与包装,最终包装为压紧装在小竹篓内(每小篓装茶1斤或半斤),再放入烘橱内烘干,使凝结成椭圆形块状,即依竹篓容量成型。一般茶叶以新鲜为贵,唯独安茶以陈为贵,而且越陈越好。经营安茶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出售。惟其这样,才能火气退尽,茶性温和,味涩生津,祛邪避暑,充分发挥茶叶的药效作用。安茶的好处就妙在一个“陈”字,它陈而不霉,陈而不烂,越陈茶味越纯正。

 

 

孙义顺安茶

        民国21年祁门南乡有安茶号达47家,最享盛名的属“孙义顺”安茶,其条索壮实匀齐,色泽黑褐油润,有槟榔,粽叶香味,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汤色醇明,竹篓与粽叶组合包装精良,成品茶经陈化后销售。安茶已有二百多年的产销历史,抗战期间因战乱安茶市场萎缩而停止生产。1984年研制恢复生产,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做响安茶,让历史名茶(安茶)发扬光大,安茶企业,为人民造福。安茶,有投资,收藏价值,安茶越陈越好药用价值就越高,东南亚收藏市场非常受欢迎。

 

 

        安茶历史悠久,最为人所熟知的品牌是来自黄山的孙义顺安茶。根据孙义顺茶厂包装记载,孙义顺安茶始于1725年,孙义顺牌号至少经历了从清雍正开始,到民国,及至新中国时期,前后至今几近300年。

 

 

       话说唐武宗灭佛期间,僧侣纷纷逃离长安,有位妙静师太带几小尼逃至祁门芦溪,潜伏修行。一日,庵里的妙静师太无意在山谷中发现几株野茶,遂采来置于石板上晾晒,顺手加以揉搓,以小篓盛装,内置箬叶小心保存。到了晚上她却忘记了此事。第二天,揉成一团的茶,却已成为黑色,茶叶却还是软的。于是她将茶裹好,挂在庵外晒干,后挂在庵里的柱子上。过了数年,打开看还是黑黑的,遂将茶蒸软烤干,以备他日之用。

 

 

       若干年后,妙静师太年届古稀,身体感觉不适,想到这个茶,煮起喝后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妙静顿悟:历来制茶,或炒或揉或烘,独此茶日也晒过,夜也露过,水也蒸过,火也烤过,可谓日精月华滋润,五行水火培育,故有提神醒身奇效,使我安康。茶有此功力,看来是佛祖点化,岂可慢待。从此尼徒纷纷仿效,大事种茶制茶,为方便称谓,取名安茶。

 

 

       民国战乱,孙启明来到祁门芦溪,以“孙义顺”的牌号从事安茶的制作销售,“孙义顺”之由来,源于孙启明的孙姓,做生意合作讲“义气”,求“顺利”,“孙义顺”也就叫响了,从1937年日军侵华、水路停运导致停产,消失的时间太长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1983年,有一个人为了寻访安茶,从香港写信并专程寄了篓老安茶过来,他就是香港茶叶发展基金会的关奋发老先生。

       汪镇响老人当时担任芦溪乡企业办主任,也在祁门县茶科所学习祁门红茶的制作,他开始关注并尝试更好的安茶的制作。通过拜访早期孙义顺茶号的传人汪寿康老人,让老人回顾安茶工艺更细节的技术,又不断拜访其他几个健在的老师傅,安茶终于得到重生。1992年,就有了江南春茶厂,复产安茶成功。逐渐的,安茶开始在广东佛山等地引起了反响。1997年,根据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的一位陈经理建议,“孙义顺”的商标开始申请注册,1998年正式启用。

        自此,一个历经数百年风雨,无数人心心念念的安茶重回人间。

 

摘自:2018.02《徽茶》【大观徽茶】栏目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